初一 · 专注国学整理 初一 · 专注国学整理
首页
论语
易经杂说
易经原文
首页
论语
易经杂说
易经原文
  • 基础知识

    • 1、敲门砖
    • 2、洁静精微
    • 3、三易
    • 4、《易经》的三原则
    • 5、理、象、数
    • 6、玩索而有得
    • 7、卦与八卦
    • 8、先天八卦
    • 9、后天八卦
    • 10、监本《易经》
    • 11、六十四卦的来源
    • 12、错综复杂
    • 13、错卦与综卦是什么意思?
    • 14、复杂的道理
    • 15、交互卦
    • 16、六十四卦的方圆图
    • 17、方图
    • 18、圆图
    • 19、京房十六卦变
    • 20、从《系传》看京氏十六卦变
    • 21、京房卦变与人生
    • 22、京房卦变的用法
    • 23、先知——邵康节的毛病
    • 24、五行思想的起源
    • 25、什么是五行?
    • 26、五行的生克
    • 27、五行的方位
    • 28、天干与五行
    • 29、天干五行配
    • 30、天干的阴阳
    • 31、地支
    • 32、地支与黄道十二宫
    • 33、六十花甲与历史验证
    • 十二生肖
    • 35、地支与命理
    • 36、纳甲与易数
    • 37、察见渊鱼者不祥
    • 38、焦京师徒与郭璞
    • 39、金钱卦
    • 40、先知、神通与现代心灵学
    • 41、又一种卜卦的方法
    • 42、动爻的断法
    • 43、《河图》与《洛书》的文化根源
    • 44、从天文星象看《河图》
    • 45、《洛书》与大禹治水
    • 46、不传之秘
  • 系辞杂说

    • 47、《系传》-孔子研究《易经》的心得报告
    • 48、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
    • 49、动静有常 刚柔断矣
    • 50、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
    • 51、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
    • 52、时与位
    • 53、日月运行 寒来暑往
    • 54、十二辟卦
    • 55、阳物、阴物,错把冯京当马凉
    • 56、阴阳与刚柔
    • 57、节气与十二律吕
    • 58、十二辟卦的应用
    • 59、生命的来源
    • 60、至简至易
    • 61、设卦而现象
    • 62、一动不如一静
    • 63、于变万化 非进则退
    • 64、生死、昼夜、刚柔
    • 65、天地之变尽于六
    • 66、居之安
    • 67、动的哲学
    • 68、自助、人助、天助
    • 69、善补过
    • 70、《易经》人生哲学的五大原则
    • 71、万事通
    • 72、三大问题
    • 73、乐天知命
    • 74、安土敦仁
    • 75、化生
    • 76、曲则全
    • 77、怎么睡着的? 怎么醒来的?
    • 78、神无方 易无体
  • 乾卦杂说

    • 79、元、亨、利、贞的乾元
    • 80、潜龙勿用
    • 81、见龙在田
    • 82、终日乾乾
    • 83、或跃在渊
    • 84、飞龙在天
    • 85、亢龙有悔
    • 86、见群龙无首——吉
    • 87、《彖辞》——孔子对《易经》的批判
    • 88、宇宙万物的创造者
    • 89、玉皇大帝的六条龙马
    • 90、大吉大利的保合太和
    • 91、天行与天道——《象辞》的说法
    • 92、《文言》——人文的思想体系
    • 93、尽善尽美的人生
    • 94、特立独行——默默无闻的潜龙
    • 95、领导者的修养与风范
    • 96、知至至之 知终终之
    • 97、山中的宰相
    • 98、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
    • 99、莫到琼楼最上层
    • 100、用九而不被九用
    • 101、成功与成名
    • 102、好的开始
    • 103、性与情
    • 104、利与义
    • 105、心物一元
    • 106、卦情
    • 107、理想与现实
    • 108、领导者的条件与修养
    • 109、度过危机
    • 110、无可无不可
    • 111、大人的境界
    • 112、六字真言
  • 坤卦杂说

    • 113、坤卦的研究
    • 114、《参同契》透露了坤卦的秘密
    • 115、坤为什么独利母马
    • 116、大地的文化
    • 117、邵康节的宝瓶子
    • 118、不习无不利
    • 119、无成有终的哲学
    • 120、括囊无咎
    • 121、黄裳元吉
    • 122、物极则反
    • 123、用六永贞
    • 124、妇唱夫随 阴阳颠倒
    • 125、孔老夫子的因果观
    • 126、直内方外 四海一家
    • 127、抬轿子
    • 128、谨言慎行
    • 129、黄中通理——至高的人生境界
    • 130、嫌于无阳
  • 屯卦杂说

    • 131、屯卦
    • 132、屯的卦义
    • 133、屯卦的创业精神
    • 134、站稳脚跟 待机而动
    • 135、屯如邅如 前程茫茫
    • 136、穷寇勿追 见机而作
    • 137、风云聚会 万事随心
    • 138、练达人情与食古不化
    • 139、泣血涟如 不可长也
  • 蒙卦杂说

    • 140、蒙卦
    • 141、由宗教而教化人生
    • 142、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
    • 143、行到有功方为德
    • 144、刑法与教育功能
    • 145、易理的平淡与神秘
    • 146、秋胡戏妻
  • 需卦杂说

    • 147、需卦
    • 148、《彖辞》、《象辞》的矛盾
    • 149、需卦爻辞
  • 杂说其它卦

    • 150、学《易》与用《易》
    • 151、卦序的问题
    • 152、黑格尔的辩证历史观
    • 153、孔子说创世纪的开始
    • 154、从蒙到师,人类世界的第一次大动乱
    • 155、比泰之间的繁荣景象
    • 156、否——人类第二次的文明低潮
    • 157、同人大有——人类文明的更上层楼
    • 158、由蛊而剥 看人性的堕落
    • 159、由复到离看人生兴衰往还
    • 160、孔夫子的婚姻观
    • 161、功成,名遂,身退
    • 162、永无尽止
    • 163、不断的研究与求证
  • 附录

    • 164、附录 浅介南著《易经杂说》
  • 易经杂说
  • 系辞杂说
初一整理
2022-06-24

72、三大问题

 “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”


 这一节里有:一、知幽明之故,二、知死生之说,三、知鬼神之情状等三个重大问题。


 第一个问题,也就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文化,幽明之构成,幽是看不见的一面,是阴面;人能看得见的,是光明面,是阳面。换言之,我们人类世界一切活动看得见。但人是哪里来的,有没有上帝?有没有鬼神?有没有宇宙的主宰?这些看不见的一面没有摸到,这是幽明的道理。后来我们中国文化发展到幽,就是代表阴间,死了到阴间去了,反正是看不见的,宇宙间很多看不见的事情还有两面,对于看不见的一面,要读《易经》才知道。


 第二个问题,生从哪里来?死往哪里去?究竟人的生命以及万物的生命,原始从哪里来?死又死到哪去了?这是人类文化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。


 第三个问题,有没有鬼神?这个问题很严重,所以现在全世界有一些人疯狂地研究灵魂学。目前是这三个大问题还没有解决,未来的发展有待我们注意。


 《易经》文化的起源,不是盲目的想象,是科学的,“仰以观于天文”,也是孔子说的画八卦,由观察天文现象,不晓得经过多少万亿年,大家累积观察及研究的经验。“俯以察于地理”,看地文之理,地球的物理。如现在科学家认为地心有人类,神秘飞碟即来自地心。现代科学界的思想,的确承认另外有一个有生命的世界的存在,而且大家还在寻找这另一世界,这就是《易经》上的“地理”,不是学校课本中的地理,也不是我们古老的看风水的那个堪舆术的地理,而是地文之学,是科学。这就是说我们中国老祖宗的《易经》文化思想,不是乱来的,是科学的,所以知道了看得见的一面,也知道了看不见的一面。看不见的一面现在要检查,根据《易经》的原则不需要检查了,就知道幽明的原因,这个原则是什么?在这里没有讲给我们听,孔子自己懂。


 “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”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比较容易些。我们知道,生死是一个大问题。《论语》上提到过,庄子也说:“死生一大疑。”人类的问题,生与死是一个大问题。人为什么生?生了为什么活着?为什么衰老?为什么一定会死?人类是很可怜的,人生下来,读书求学,学问到了最高处,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,人的脑力、思想的功能,最发达的时候在五六十岁,真正成熟,可是成熟了也完了,像苹果一样,落地了,这也是《易经》终的法则:“原始反终”。世界各国对于生死问题,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目的——离苦得乐。不但人类,凡是世界上的生物,都是希望脱离痛苦而得到快乐。但是人类同一切生命得到快乐没有?没有得到,因为生了一定有死,这个问题没有解决。在宗教文化里,把生死问题当成一个宗教。研究宗教哲学,每个宗教都承认死后还有生命,不过每个宗教却在为观光旅馆拉人。耶稣开个观光旅馆叫“天堂”,请人到天堂里来,招待周到,一切设备完全,价廉物美。佛教开了一个“西方极乐世界”,不过佛教本钱大,开的家数多,下地狱有地藏王菩萨在等着;既不上天亦不下地狱的,再生又有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;万一向东方去,又有东方药师如来;它四面八方都准备好了,这个生意做得特别大。但不管如何?生死还是问题。而我们的文化,《论语》里记载子路曾经问起过,孔子答复得很简单:“不知生,焉知死。”所以人类的文化到今天不管发达到如何程度,生死问题仍没有解决。中国人也有个结论,所谓“生者寄也”,活在世界上,像住旅馆一样,活一百岁,不过暂住一百年,没有什么可怕,活到最后一天,真正地退休了,移交都不必办。人生就是这么一个现象。这个现象在中国来讲,就是“原始反终”。生命来了像早晨一样都起来了,死了像到晚上,都休息了,如同他的开始,回去了又是回到那个地方,死没有什么可怕。“故知死生之说”,死生的道理就是这样。以《易》来说,乾,我们生下来就同乾卦一样,一爻代表十年,六十年作阶段,六爻一变,成为坤卦,再变又是阳爻开始,阳极阴生,阴极又阳生,那么死了又有什么可怕!在学理来讲,对于生死问题,我们中国的文化最伟大了,不必要宗教的那一套。


 这是讲生死的现象,下面一个问题来了,有没有鬼神、灵魂的存在?这不是物质的,不是唯心亦不是唯物。外国人现在对灵魂的研究有一个名称叫“超电磁波”,超越了现代物理科学的范围,原子、电子、核子都不能了解它的,这就叫灵魂。在我们是认为有的,但它是“精气为物”,心物一元的。什么是精?什么是气?如何构成物质方面的东西?“游魂为变”,物质以外,我们的身体是物,宇宙中这个物理世界都是物。可是唯物学家,认为世界一切唯物,还有另一半,他只认出了一面,没有搞清楚。他们把精神,也向唯物方面拉。西方哲学中有认为一切都是唯心的,也只认了一半。“一切唯心造”拿不出证据,科学讲证据,可是“精气为物”讲物质的道理,“游魂为变”讲精神的道理,这几句话又产生一个大问题了。这里承认有鬼神,这个鬼神是心物一元的功能残余力量所形成,所以晓得鬼与神,鬼是鬼,神是神,以道德为标准分为两种。何以知道鬼神的现象?孔子提出证明,鬼与神都有,可是我们的这位老师,他只告诉我们原则。《易经》有那么大的学问,包罗万象,至于怎么样有鬼神,他没有讲。他大概来不及写稿子了,还是要我们自己去摸。


 这里说的精与气是什么?道家就偏重这方面,所以我常说,只有中国的道家有这个本事。研究世界文化,都只教大家死了不要怕,到一个观光旅馆——一天堂、极乐世界去住。只有中国人想出这个办法,可以活几千年,就是神仙,就是这个生命可以活着修到长生不死。不管有没有人曾经做到,但查查世界文化,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化,敢于叫出这个口号来,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敢于这样叫,人可以修到长生不死。但不是盲目地叫,所根据的道理,是这个生命,我们的肉体存在,是靠有三样东西:精、气、神。所谓长生不死之药,不是一般的药物,道家所谓“上药三品,神与气精。”是《黄庭经》中的话,欲想祛病延年,无病无痛,达到长生不老,需要服药,这药不靠外来,自己身上有药——精、气、神。什么是神?譬如我们说“某人眼神很好”。眼神是个抽象名词,是描述不出来的,现代医学不承认的,所谓“元神”他们说是鬼话,只说体力很好,说是“力”。但科学家的说法也有问题,“力”又是什么呢?是电子或原子?但是大家一听科学名词,就被唬住了。其实科学名词最后还是站不住脚,答不出来。精也是答不出来的,普通以女性的卵子,男性的精虫当作精。这里所说的精,是又抽象又具体的,以现代的话来说,勉强的比方,精等于能,生命的能。譬如人在跌倒时,就原来跌倒的姿势,在地上稍停一下,一点都不要动,静一下以后,慢慢起来,不会受伤,因为稍稍静一下,生命的本能就恢复了,便不会受伤,否则本能没有恢复,用力挣扎起来便受伤。还有跌倒时,用两手撑地,也容易受伤,因为跌下去有那么重的力量,欲想撑回来,加上反抗的力量,一相撞击,就在这时受伤,听其自然躺下去,反不受伤,这就是身体生命本能的作用。至于“气”,比方是电,过去气字写作“炁”。道家称之为无火是气,火代表阳,无火之炁,精与气是一阴一阳,具体为阴,无体为阳,阴阳结合成物。那么我们这个身体以外的生命能,只好借别家的学问来解释,就是佛家对人的身体叫作正报。这个物质世界,如山河大地,乃至房屋桌椅等等物质,名为依报,附属的意思。这方面学问,佛家精到得很,依报又分为动、植、矿等等,以现代科学名词说即声、光、电、化等等,是有生而无命的。如佛家的吃素是无荤,连大蒜、葱等等刺激性的,产生荷尔蒙使性欲容易冲动的都是荤,都不吃。不吃肉是不杀生。佛学告诉我们,现代科学也证明,一切植物乃至泥土,是有生而无命。命是有灵性、有感情、有思想,有感觉是命。生命是生与命两个东西的结合,精气为物是生不是命。体能健壮的人脑子思想一定比较差,而爱思想、智慧高的人,身体一定多病。孔子所讲的还是大原则。他所讲的《易经》包涵有那么多东西,所以我们摸了半天《易经》,不要说通神,连鬼都通不了。


 上面讲了《易经》的学问,归纳出来,大概的三个重点,实际上如作详细的分类还不止这三个重点,总结一句话,就是“弥纶天地之道”,包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大原理。


71、万事通
73、乐天知命

← 71、万事通 73、乐天知命→

Theme by Vdoing | Copyright © 2022-2022 CHU 一 | MIT License
  • 跟随系统
  • 浅色模式
  • 深色模式
  • 阅读模式